光復校區

Project Project – 2021陽明交大建築展

NYCU GIA Project Review

Project Project

2021 陽明交大建築展

NYCU GIA Project Review

影像長久以來一直被用來再現自然、社會和文化,為被描摹的客體傳遞意義與抽象情感,而Robin Evans在〈Translation from Drawing to Building〉一文中談到建築圖說與其他繪畫藝術的差異在於——它生成在「主題/營造」之前。

在建築傳統的生產架構中,營造似乎被指向為製圖的目的與建築完成的終點,然而在經濟秩序改變及新媒材加入後,建築圖面不僅止於追究營造的可行性,其得以生產新的影像文本,使影像的意義不只存在於建築內部,更在於其展演過程。

然而,觀眾往往忽略了媒體本身,只關注其承載的資訊。事實上,媒體構成了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活字印刷術推動宗教改革、透視圖學觸發Capitoline Hill的反透視設計、而VR體驗則有1/4000的機率可能導致嚴重的暈眩噁心…… 這些詮釋世界的方式已不僅於視覺上的體驗,更拉出了其它感官維度,透過身體參與,如今虛擬的地理被轉化成可感知的存在,產生新的世界觀。

2021陽明交大建築展「PROJECT PROJECT」於2月25日至3月19日於交大藝文空間展出,本展覽試圖透過重組、再現建築的影像媒材與模型,以八種投放及模擬實境的組合展現媒體與空間之間的交織,並以動態影像呈現空間的歷時性的變化。藉由參觀者的身體、影像在真實時空下嵌合,開始思考技術跟人的關係到底為何?影像的即時回饋對感知的影響?這些技術媒介是如何調整人們對空間的理解?歡迎對建築、設計議題有興趣的師生民眾自由入場參觀!

本展覽之疑問與主旨——影像媒體如何影響建築的製造與再現,我們將展覽分為八大區,試圖透過這八個展區不同的展覽機制來回應這次策展論述。

首先,在藝文中心的一樓入口處的兩個展區,分別是數個動態放置的投影牆面,與一連串的模型構造物。動態放置的投影牆面讓觀者在觀看影像的同時,身體也與這些影像產生互動/身歷其境;一連串的模型構造物,則利用虛擬環境及新媒材的特質(使建築模型更易於反覆操作與再製),實驗性地搭配AR技術還原實體模型中不可見之型態演化過程。相較一樓展區動態式的空間感受,二樓的四個展區將帶領觀者進入靜態的觀展體驗,分別是虛擬互動機制、沉浸式VR,與材料實驗過程的展開…等。

01  Winkey

本展區透過數部影片共時性的展演,展現過往思考的脈絡、設計操作的軌跡、構築的過程或機構的動態行為。不同於表達完成狀態的靜態圖面,動態影像具有紀錄過程的敘事傾向,表現彼此之間多種面向之間的關聯。

Winkey

02  page up

本展區的作品原型為二十個在真空條件下操作的型態模型,在數位的環境中它們輕易地拆解與再製,成為一個新的整體,並藉由手機搭配AR技術呈現出其中十個模型在設計過程中的演化序列,讓觀者一窺在數位環境中的建築型態的發展與追尋。

03  space bar

以電影的追逐片段作為設計參照的文本基礎,分析其中角色動作、情節事件、拍攝方法與建築環境之間的關係,尋找空間積極介入事件的瞬間,並以視覺化的譜記系統詮釋再現其中的抽象邏輯,最後轉化為建築與空間的元素、序列與系統。

04  scroll

本展區的作品以材料的探索為公約數,由於實體的展示難以展現材料在不同環境變因下的結晶、形變、相變…等行為,因此以全息投影的方式再現,將物質的研究轉為虛擬世界中的影像,透過壓克力的折射,以立體化且動態的影像乘載物件的歷時性的變化。

05  alt

從衛星空照的俯瞰全觀角度,看到台中城市之外山海屯的十個區域,經由環境地景、歷史脈絡、空間組織等分析研究,透過直覺的參與,讓「真實」的地理空間,藉由互動介面的「虛擬」再現,帶來立即感知的「真實」理解與感受,最終以地圖編程技術轉譯為一套「空間遊戲」。

page up

06  enter

莫泊桑說:「這裡(艾菲爾鐵塔)是巴黎唯一一處不是非得看見鐵塔的地方。」

一如艾菲爾鐵塔,VR作為一種自我否定的媒介,提供一個透明的第一人稱視角使觀眾身歷其境。本展區以與人體尺度最親密的單棟住宅為例,在VR環境中賦予建築內部超現實的材料質感,以逼近現實的視覺體驗超現實環境。

07  shift

在單一的設計操作中,設計者們常囿限於業主與基地自身的觀點,埋斷了大尺度的思考與關懷。本展區整合了兩門基地鄰近設計課作品,疊圖投影於基隆河谷廊帶至港區的底圖上,使參觀者置身於較抽離的角色,透過河谷與港區之間的張力,重新觀察或反思此區域的關鍵命題。

enter

08 menu key

本展區將兩門設計課的建築作品去(基地)脈絡化後重新部署於新的虛構城市中,展區的動線亦暗示城市中的街道系統,藉由AR技術觀看其內部的空間組織、型態演變及位於虛構城市中的樣貌,使各個作品間重新串連而產生再脈絡化的可能。

- 展覽製作團隊 -

指導老師
王識源

行政總籌
展覽總監:湯景光
活動場運:鄒玟珊

學生策展團隊
總召:賴麗安
副總召:楊以安
平面設計:林新淯、吳芷瑄
展場製作:岳思齊、黃靖文
器材設備:詹旅琦、吳采瑜
活動公關:李依柔
影片:林之綠、林映汝
總務:丁瑀恒


- 活動資訊 -

展覽日期:2021 / 2 / 25 ~ 3 / 19
展出地點:交大藝文空間

開幕茶會:2021/ 2 / 25(四)14 : 00
創作者導覽:2021/ 2 / 25(四)14 : 40

影像與建築論壇:

  • 時間:2021/ 3 / 06(六)10 : 00 - 15 : 30
  • 地點:交大校區人社一館 1F 建築所大廳

.tg {border-collapse:collapse;border-spacing:0;} .tg td{border-color:black;border-style:solid;border-width:1px;font-family:Arial, sans-serif;font-size:12px; overflow:hidden;padding:10px 5px;word-break:normal;} .tg th{border-color:black;border-style:solid;border-width:1px;font-family:Arial, sans-serif;font-size:12px; font-weight:normal;overflow:hidden;padding:10px 5px;word-break:normal;} .tg .tg-h2ht{background-color:#666;border-color:inherit;color:#FFF;font-size:16px;text-align:center;vertical-align:top} .tg .tg-gmla{border-color:inherit;font-size:14px;text-align:center;vertical-align:top}
時間講題講者
10:00-12:00Worldbuilding: Film and VR
世界創建:影像與虛擬實境
Alexey Marfin
-Co-founder, Fiction & Entertainment Master program SCI-Arc
12:00-13:30午休時間
13:30-15:30從電影《蘿拉快跑》談後現代影像、文本與建築的參照劉克峰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展場 VR 免費體驗(每日兩場次)
【第一場】15:30 - 16:30
【第二場】17:30 - 18:30


開放時間:週一~週五 10:30 - 18:30
 (3 / 1 週一閉館;3 / 6 週六開館 10:30 - 16:30)
展場地址:新竹市東區大學路1001號 陽明交大浩然圖書館 B1

洽詢電話:(03)513-1233

主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藝文中心、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
贊助單位:台灣交通大學校友總會、財團法人交大思源基金會、天使美術館

2020浩然講座-12/23 古名伸

2020浩然講座【National Award for Arts Lectures】

第二十一屆國家文藝獎得獎者 系列活動
暨 經典通識教育講座

地點:交大圖書館B1浩然國際會議廳
時間:週三(Wed.)13:20–15:10
電話:03-5131233
☆ 線上報名,自由入場 ☆



【講題大綱】

舞蹈是一門身體實踐的藝術。平時舞蹈本身絢麗的外表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而在舞蹈實踐的當下究竟我們的身體發生了什麼事?身體從來都不只是肉身的存在而已,我們的意念與身體實為一體兩面,不可切割。舞蹈中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在無言的藝術中用來傳達訊息,所以舞動中的身體實為一串身與心連結的旅程。且讓我們由這個特殊的視角,漫談舞蹈裡的奇妙旅程。


【主講人簡介】

古名伸,古舞團藝術總監,以即興舞蹈的鑽研見長,足跡遍及世界各地。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兼任教授。曾任北藝大學舞蹈學院院長、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系主任、先後任教於國內多所學校舞蹈科系、並常年應邀赴美國、澳洲、歐洲及亞洲等國多所大學及機構擔任客座教授、編舞。2009年獲吳三連藝術獎、第二十一屆國家文藝獎得主。


主辦單位: 國立交通大學藝文中心、交大共同教育委員會
合辦單位: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贊助單位:台灣交通大學校友總會、 財團法人交大思源基金會

2020浩然講座-11/25 王秋華

2020浩然講座【National Award for Arts Lectures】

第二十一屆國家文藝獎得獎者 系列活動
暨 經典通識教育講座

地點:交大圖書館B1浩然國際會議廳
時間:週三(Wed.)13:20–15:10
電話:03-5131233
☆ 線上報名,自由入場 ☆


【講題大綱】

王秋華,1925年出生於北平,1946年自中國中央大學建築工程系畢業後赴美,1949年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為戰後第一代留美華人建築師。

她於美國紐約執業期間,將對社會的關懷融入建築設計,純熟展現了人與環境共融的空間配置能力,精采表現在市立小學、大學校園、社區教堂、社區中心的規畫設計。1970年代,中研院美國文化研究所是她在台的第一個代表作品。1979年她自美返台執業,持續發展建築的環境設計,並與潘冀建築師事務所合作。

綜觀王建築師歷年來各類型的建築設計,形式簡潔大方,空間配置實用且適用,建築不因時尚汰換,能持續因應周圍環境變化,最重要的是讓人們能在她所設計的空間裡安定、涵養生活作息。

本演講將介紹甫獲國家文藝獎建築桂冠的王秋華建築師,回顧她自1950年代到2000年後的建築設計與思想,輔以她經歷的社會變遷所呈現的建築現代性。


【主講人簡介】

許麗玉,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碩士,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為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曾客座主編台灣建築學會會刊專輯介紹王秋華建築師的建築設計與生平。


主辦單位: 國立交通大學藝文中心、交大共同教育委員會
合辦單位: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贊助單位: 台灣交通大學校友總會、 財團法人交大思源基金會


2020浩然講座-11/18 陳中申

2020浩然講座【National Award for Arts Lectures】

第二十一屆國家文藝獎得獎者 系列活動
暨 經典通識教育講座

地點:交大圖書館B1浩然國際會議廳
時間:週三(Wed.)13:20–15:10
電話:03-5131233
☆ 線上報名,自由入場 ☆



【講題大綱】

一個生長在沒有音樂環境的鄉下小孩,從41年前在知名的電視才藝競賽節目「五燈獎」中以吹笛子闖過五度五關而出名的小夥子,到今日獲台灣文化藝術界最高獎項「國家文藝獎」的退休教授。從一個把音樂當飯吃的角度,與大家分享五十幾年來他所生產的”飯”,有他演奏笛簫的金曲獎名曲,有他指揮的氣勢磅薄的國樂合奏曲、音樂劇,有他創作的國台語兒歌、絲竹樂、戲曲音樂,還有老歌新編。講座將從哲學、醫學、人格教育、娛樂休閒、陶冶身心方面,闡述音樂的功能。

歡迎一起來享受這兼具理性與感性的音樂大餐!


【主講人簡介】

陳中申

◎ 台中師專、東吳大學畢。師承陳澄雄、賴德和、馬水龍、盧炎、徐頌仁、黃曉同習長笛、作曲及指揮。曾任北市國指揮、南藝大副教授。2011退休至今,仍活躍於樂壇。

◎ 1979笛獲台視五燈獎五度五關;簫獲全國第一。
   1985以《笛篇》獲金鼎獎「最佳演奏」。
   2005指揮北市國錄《絲竹傳奇》CD獲金曲獎「最佳演奏」。
   2006作品《春天在哪兒呀》入圍金曲獎「最佳作曲」。
   2012 笛子CD《秀才騎馬弄弄來》獲金曲獎「最佳民族音樂」。
   2017作品《扮仙》獲金曲獎「最佳作曲」。
   2019獲「國家文藝獎」。任台灣笛簫協會理事長。

◎ 作品《雞同鴨講》、《數蛤蟆》,被選入台灣及香港國小音樂課本。
   兒歌專輯《紅田嬰》、《外婆橋》、《永遠的楊喚》獲3座金曲獎及入圍7項肯定。


主辦單位: 國立交通大學藝文中心、交大共同教育委員會
合辦單位: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贊助單位: 台灣交通大學校友總會、 財團法人交大思源基金會

2020浩然講座-11/11 黃娟

2020浩然講座【National Award for Arts Lectures】

第二十一屆國家文藝獎得獎者 系列活動
暨 經典通識教育講座

地點:交大圖書館B1浩然國際會議廳
時間:週三(Wed.)13:20–15:10
電話:03-5131233
☆ 線上報名,自由入場 ☆


【講題大綱】

黃娟,本名黃瑞娟,桃園楊梅人,1934年出生於新竹市。1961年開始發表小說,至1968年出國前,共出版三本短篇小說集、一部長篇;出國後因照顧家庭暫停寫作,1985年重新出發,寫作至今。

其文學歷程以「出國」為界,可分為前(1961-1968年)、後(1985至今)兩期,前期作品主要以愛情、婚姻、家庭、親情……等現實議題為題材,後期作品除了以「台美人」的異國生活為創作內容,其觀照視野亦從海外擴展到國內風起雲湧的民主運動與政治事件,寫作題材多元多樣。

黃娟的文學創作,恰似台灣夏日林木蓊鬱、花果豐美,在篤定之中自有昂揚的生命力與熱情;她的敘述文字樸實生動、溫潤如春陽,充滿愛的力量。


【主講人簡介】

許素蘭,台南市人,1953年生。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台灣文學組碩士。

曾任《書評書目》雜誌編輯;新竹聖經學院、真理大學台文系、靜宜大學中文系、通識中心兼任講師;國立台灣文學館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員,2018年退休。

著有:《昔日之境──許素蘭文學評論集》、《文學與心靈對話》、《給大地寫家書──李喬傳》、《冰山底下的大水河──鄭清文短篇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及三十餘篇未結集單篇論文。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藝文中心、交大共同教育委員會
合辦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贊助單位:台灣交通大學校友總會、 財團法人交大思源基金會

2020浩然講座-10/7 王墨林

2020浩然講座【National Award for Arts Lectures】

第二十一屆國家文藝獎得獎者 系列活動
暨 經典通識教育講座

地點:交大圖書館B1浩然國際會議廳
時間:週三(Wed.)13:20–15:10
電話:03-5131233
☆ 線上報名,自由入場 ☆



【講題大綱】

台灣發生於日據時代的「新劇運動」,因受日本「築地小劇場」宣揚的左翼戲劇之影響,當時反抗日本殖民的文藝青年,有志者到日本追求現代思想洗禮時,「築地小劇場」成為他們的朝聖之地,當他們學成回來台灣之後,左翼思想在他們的戲劇作品中,可以看到已成為產生台灣現代劇場的重要契機。直至光復後,五十年代對撲殺紅色左翼的白色恐佈運動降臨本島,這支台灣左翼思想的脈絡也跟之被斬除。

俟至八十年代國際泠戰結束,台灣長達近乎四十年的戒嚴令終於被取消,跟著各種社會運動風起雲湧而順勢崛起的「小劇場運動」,吸引了大批新世代青年捲入這一波「反抗劇場」的浪潮,左翼思想在這個階段成為對烏托邦想像的一種思考方法;自日據「新劇運動」到白色恐佈之後,這支分斷的歷史脈絡,在八十年代因冷戰結束重新獲得接枝的再生能力。


【主講人簡介】

王墨林,1949年出生於台灣台南。資深劇場暨文化評論家,劇場導演,行為藝術家。1991年,成立「身體氣象館」,是台灣唯一的跨文化/跨領域的非主流藝術團體。他製作過台灣第一個「行動劇場」《驅逐蘭嶼的惡靈》。

2000年首創第一屆台灣國際行為藝術節。2005~2007年,連續舉辦五十餘位外國籍藝術家參加國際行為藝術節。為鼓勵更多年輕人進入行為藝術界,歷年來策劃多次工作坊,培養出多名於國際間交流頻繁的行為藝術家。2000-2006年間王墨林編導的戲劇作品「黑洞」系列在東京、香港、北京、上海演出。

另有導演作品:《軍史館殺人事件》、《雙姝怨》與《荒原》,以及希臘悲劇《Tsou 伊底帕斯》等。2005~2008年擔任牯嶺街小劇場藝術總監。曾出版《中國的電影與戲劇》、《後昭和日本像》、《都市劇場與身體》與《台灣身體論》。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藝文中心、交大共同教育委員會
合辦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贊助單位:台灣交通大學校友總會、 財團法人交大思源基金會


享受那質樸鉤織的美好_晴口在編織特展

Celery's Crochet Exhibition

享受那質樸鉤織的美好_晴口在編織特展

Enjoy the Quaint Beauty of Crochet – Celery's Crochet Exhibition

鉤針編織的變化非常廣泛,可以平面也可以立體、可以優雅亦可活潑,而且非常的實用還能夠裝飾環境,具有不受任何空間與線材侷限的便利性,只要手邊有一根鉤針與一球線材,任何人隨時隨地都能進行編織。

編織不僅是手作溫度的展現,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傳遞,此次透過簡樸色系與基礎的鉤針技巧,設計出貼近生活的實用品項,不僅能藉此體會線材最原始的魅力,亦能感受之中的質樸趣味,讓編織擁有無限可能。

- 創作者介紹 -

身為職業婦女的晴口,因為喜歡鉤針編織,也希望能一直持續鉤針編織,雖然每天能編織的時間很有限,依然不減對編織的熱愛,盡可能利用瑣碎的時間完成每一個作品,所以用「晴口在編織」作為品牌最直接的命名,不時提醒自己莫忘鉤針編織的想法與初衷。

對編織作品有一定的堅持與要求,非常享受編織過程的靜心與成品的成就感,希望透過編織作品傳達出自己想要的編織模樣,每個作品觸動到「我想要擁有」的心動感,也是晴口在編織路上最大的目標。

- 參觀資訊 -

展覽日期:2020 / 11 / 23-2021 / 1 / 22
展覽地點:交大藝術多寶閣(圖書館B1藝文空間內)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10:30-18:30
展場地址:新竹市大學路1001號交通大學浩然圖書館B1藝文空間
洽詢電話:(03)5131233


好消息!!

消費滿1000元,贈送一張DIY工作坊9折劵
消費滿3000元,即享95折優惠


鉤針編織DIY工作坊

活動地點:交大浩然圖書館1F殷之浩紀念空間(藝文空間樓梯往上走)
備註:限交大師生參加

手指上的溫度──聖誕小花環

活動時間:12/02(三)15:30-17:30
體驗手指即能快速製成聖誕花環基底,隨意搭配適合自己風格的小花環

聖誕帽造型清潔刷(專為鉤針初學者開設)

活動時間:12/09(三)15:30-17:30
專為鉤針初學者開設,課程中會學習環狀起針、織圖認識、換色以及毛線球製作,是送禮自用兩相宜的鉤針小物。

口罩延長帶(專為無鉤針編織經驗開設)

活動時間:2021. 1/6(三)13:30-15:30
專為無鉤針編織經驗開設的超實用防疫小品。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藝文中心、晴口在編織
贊助單位:台灣交通大學校友總會、 財團法人交大思源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