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校區

森林光・境

森林光・境
.so-widget-sow-image-default-4b231843ec72-230 .sow-image-container { display: flex; align-items: flex-start; } .so-widget-sow-image-default-4b231843ec72-230 .sow-image-container > a { 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100%; max-width: 100%; } @media screen and (-ms-high-contrast: active), screen and (-ms-high-contrast: none) { .so-widget-sow-image-default-4b231843ec72-230 .sow-image-container > a { display: flex; } } .so-widget-sow-image-default-4b231843ec72-230 .sow-image-container .so-widget-image { display: block; max-width: 100%; width: 100%; height: auto; }

森林光・境

Waldszenen in Wonderland

演出時間:2023. 03/09 (四) 19:30
演出地點:陽明交大演藝廳 (學生活動中心二樓)
入場方式:免費、報名入場
 (02/09(四) 12:00開放網路報名)
報名傳送門:https://reurl.cc/MXq7aW

演出

森林光景簧片五重奏
雙簧管/鄭慧豐   
薩克斯風/蕭立群  
低音管/張喻涵
單簧管/葉琇青   
低音單簧管/王冠傑

簧片五重奏是室內樂合奏當中較為少見的組合,相較於傳統的木管五重奏,簧片五重奏的聲響更為自然且和諧,相較於單一樂器的單簧管或薩克斯風四重奏,在音色上則更加豐富多元。

本場音樂會將由森林光景簧片五重奏(Waldszenen Reed Quintet)為聽眾帶來改編與原創的曲目,包括巴爾托克《羅馬尼亞民族舞曲》、李格悌《六首樂曲》、拉威爾《庫普蘭之墓》、美國作曲家梅立茲為簧片五重奏原創的《碎木拼圖》以及台灣作曲家梁婉筠為森林光景量身定做的《愛麗絲夢遊仙境》,讓觀眾有豐富多元的音樂體驗。

Reed Quintet is a rare breed in the world of chamber music, interpreting music with a wide range of elements, bringing a more complete, natural, and harmonious musical experience to the audience. This program includes both rearranged and original works, including Bartok’s “Romanian Folk Dance”; György Ligeti’s “Six Bagatelles”; Ravel’s “Le Tombeau de Couperin”; Mellits reed quintet masterpiece “Splinter” and “Waldszenen in Wonderland” – an original piece specially created for Waldszenen Reed Quintet by Taiwanese composer Wan-Yun Liang. 

演出曲目

巴爾托克:羅馬尼亞民謠舞曲  
李格悌:六首樂曲
梁婉筠:愛麗絲夢遊仙境
梅立茲:碎木拼圖
拉威爾:庫普蘭之墓

B. Bartok: Romanian Folk Dances 
G. Ligeti: Six Bagatelles 
W. Y. Liang: Alice in Wonderland 
M. Mellits: Splinter 
M. Ravel: Le Tombeau de Couperin

演出者簡介

森林光景簧片五重奏
Waldszenen Reed Quintet

森林光景簧片五重奏為臺灣首支簧片五重奏室內樂組合,由五位青年音樂家所組成,組成樂器為雙簧管、薩克斯風、單簧管、低音單簧管及低音管,希望以嶄新的面貌探索室內樂無限的可能性。相較於木管五重奏,五樣簧片樂器由於發聲原理一致,在音色、平衡的整合上更為自然、和諧。

雙簧管/鄭慧豐   

中原大學物理系畢業,2007年赴法深造,先後進入法國國立Cergy-Pontoise音樂院及巴黎師範音樂院,分別師事Jean-Marie Poupelin(亦為巴黎高等音樂院雙簧管教學教授)及Pierre-Christoph Brilloid;室內樂分別師事Ludovic Tissus(巴黎歌劇院團員)、Devy Erlih(二十世紀法國小提琴大師)。2009年以評審一致通過暨祝賀最高榮譽,獲得雙簧管高級演奏文憑,2010年獲得室內樂高級演奏家文憑。

2010年返台後,先後考取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及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特約雙簧管及英國管協演人員。目前為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特約協演人員、台灣藝術家交響樂團雙簧管首席、台北幻響管樂團雙簧管首席、新竹愛樂管弦樂團雙簧管首席、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團員。原.雙簧三重奏、森林光景簧片五重奏、饗法木管五重奏團員。
現任教於宜蘭、台北、桃園、新竹等地多所音樂班及國中小管樂團雙簧管教師。

薩克斯風/蕭立群 

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輔系心理學系。2010年錄取進入義大利巴里皮欽尼音樂院(Conservatorio di Musica “N. Piccinni” di Bari)並於2012年取得最高級碩士級演奏文憑(Diploma di Secondo Livello),成為台灣首位於義大利取得演奏文憑的薩克斯風演奏家。同年獲得美國哈特音樂院(The Hartt School of Music)獎學金前往攻讀演奏碩士學位,於2014年取得學位並於美國康州從事教學與演出。2015年至2019年,於中國從事教學工作,曾於上海市、江蘇省、四川省、湖北省、山東省、廣東省等地從事樂團教學以及教師培訓,於2018年指揮南京市青少年管弦樂聯盟管樂團於澳洲雪梨歌劇院演出,並曾參與北京敦善交響管樂團、上海愛樂管弦樂團演出。

薩克斯風演奏師事蔡佳修、Marco Albonetti、Carrie Koffman;樂團指揮曾受Glen Adsit及Edward Cumming指導。現為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森林光景簧片五重奏等樂團團員,並擔任日本 Yanagisawa 薩克斯風及日本 Forestone 合成纖維竹片代言藝術家。
目前任教於台北市立松山家商、台北市立大同高中、新北市立安坑國小等各級學校。

低音管/張喻涵

桃園人,先後畢業於東吳大學音樂系及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師事張先惠老師 。曾於 2004 年獲全國音樂比賽木管五重奏國中 A 組優等第一名、2008 年獲全國音樂比賽木管五重奏高中職 A 組優等第一名、2009 年桃園市音樂比賽個人 A 組優等。2011 年7 月參與徐家駒低音管室內樂團第一屆低音管夏令營,接受Prof. Helman Jung的指導。2012年3月參與校內管樂團協奏曲比賽得到優勝,並與東吳大學管樂團及指揮侯宇彪教授於東吳大學松怡廳演出Weber: Concerto for Bassoon in F Major, Op. 75。

於 2013年錄取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之低音管協演人員。除了個人獨奏外也積極參與樂團以及室內樂的演出,如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中國武漢愛樂、樂興之時管弦樂團、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新逸交響樂團、幼獅管樂團、台北青年管樂團、中華民國空軍樂隊等樂團演出。曾參與2020年歌劇魅影巡迴來台演出。
現為介壽國中、金華管樂團低音管分部課老師;台北青年管樂團團員。

單簧管/葉琇青   

畢業於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法國凡爾賽音樂院(CRR de Versailles)及法國皇后區音樂院(CRD de Bourg-la-Reine/Sceaux)。單簧管師事江致蒨老師、陳威稜教授、Marie-Hélène Oster、Philippe Cuper 、Didier Delettre等教授。在法期間曾受Jean-Claude Veilhan、Michel Portal、Manuel Metzger及Martin Fröst等大師指導。積極參與室內樂及樂團等各式演出,並參與知名動畫Barbapapa配樂錄音。

曾演出G. Rossini-Introduzione, tema e variazioni、F. Mendelssohn-Konzertstück No.2, op.114、吳睿然「原鄉印象」單簧管小協奏曲、O. Navarro-II Concerto for Clarinet、J. Stephenson-Fractured Rondo、Gershwin – An American in Paris等單簧管協奏曲。先後於功學社音樂廳、功學社專門家中心、巴赫廳、台北愛樂梅哲廳舉辦獨奏及室內樂音樂會,亦積極參與各樂團演出及單簧管教學。
現為北一女中、建國中學、興雅國中、博愛國小單簧管分部老師;雅頌合奏團樂團首席。

低音單簧管/王冠傑

單簧管及低音單簧管演奏家。彰化縣人,自幼學習音樂,主修單簧管、副修鋼琴,曾就讀台中市新民高中國中部及高中部音樂班。2007年赴奧地利維也納學習,師事 Prof. Naka Makoto,畢業後獲藝術家文憑。
2014年轉赴瑞士留學,就讀於國立伯恩藝術大學(Hochschule der Künste Bern),師事現代樂名家Prof. Ernesto Molinari,於其門下學習所有種類單簧管演奏及當代音樂。在校期間曾贏得室內樂比賽第一名,並獲選參與多場現代樂製作,嘗試各種不同類型演出,曾連續三年參與由德國製笛家Jochen Seggelke所主講的「單簧管演化歷史工作坊」。2017年6月以最高成績(mit Auszeichnung)畢業,獲該校藝術碩士學位。
旅歐期間參與過台北單簧管藝術節、法國尼斯音樂節、日本霧島國際音樂祭、及荷蘭阿培爾頓音樂節,並受Charles Neidich、Romain Guyot、Christelle Pochet、Chad Burrow、Werner Raabe、Patrick Jüdt、Matthias Arter、及Michael Form指導。曾受邀擔任日本霧島節慶管弦樂團單簧管樂手並獲全額獎學金。2017年回台於國防部示範樂隊服役,服役期間獲選為當年度協奏曲比賽優勝。
現為透鳴單簧管重奏團及時間藝術工作室成員。


★ 本音樂會非親子活動,7歲以下孩童請勿入場觀摩,謝謝您的合作!

※ 配合防疫政策,進入場館請自備並全程佩戴口罩,未佩戴者將婉謝入場。
※ 藝術季節目將依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即時調整應變措施,並公告於本中心官網。


主辦單位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藝文中心
贊助單位 | 台灣交通大學校友總會
洽詢電話 | (03) 5731953
※ 主辦單位保留更動節目內容之權利。

二胡・經典魅力-王銘裕二胡獨奏會

Erhu The Charm of the Classics

二胡・經典魅力-王銘裕二胡獨奏會

演出時間:2023. 03/02 (四) 19:30
演出地點:陽明交大演藝廳 (學生活動中心二樓)
入場方式:免費、報名入場

報名傳送門:https://reurl.cc/VRkaAQ

演出

二胡/王銘裕
鋼琴/陳婷怡
揚琴/陳廷宇
大提琴/萬兆九

二胡演奏家王銘裕曾任臺北市立國樂團樂團首席,並於國內大學音樂系所任教,演奏足跡遍佈五大洲近三十國。王君樂如其人,舞台展現優雅而謙沖,遐邇聞名。

本場音樂會以現場導聆形式進行,不僅透過二胡演奏極具特色且多樣的地方風格樂曲;亦會結合中西樂器展現眾所熟知與喜愛的西方經典之作,相信能讓聽眾對於傳統二胡之美及多元表現力有更多認識。

Erhu・The Charm of the Classics

The performance not only presents a few unique folk pieces of music from different regions with the traditional instrument Erhu but also combines Western music instruments and classical pieces that audiences might feel familiar with. We want to introduce the beauty of Erhu music and its diversity of expression.

演出曲目

朱昌耀:揚州小調
劉天華:月夜
劉明源:河南小曲
趙震霄、魯日融:秦腔主題隨想曲
朱昌耀、馬熙林:江南春色
劉文金:三門峽暢想曲
帕海貝爾:卡農
卡洛斯・葛戴爾:一步之遙

Zhu Changyao: Popular Tunes of Yangzhou
Liu Tianhua: Moonlit Night
Liu Mingyuan: Henan Ditty
Zhao Zhenxiao, Lu Rirong: Caprice on the theme of Qin Opera
Zhu Changyao, Ma Xilin: Spring in the South of China
Liu Wenjin: Sanmenxia Capriccio
Johann Pachelbel: Canon
Carlos Gardel: Por una Cabeza

經典通識教育講座

2023.03/01 (三) 13:20~15:10 
@浩然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

講師:王銘裕 (胡琴演奏家)
講題:二胡和它的朋友們•認識國樂 Erhu The Charm of the Classics

※ 此講座自由入場、無需報名。

演出者簡介

二胡/王銘裕

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國樂組,師事臺灣二胡耆老李鎮東老師。旋入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深造取得藝術學碩士,得著名音樂學者韓國鐄教授指導,撰有論文【二胡獨奏音樂之風格探討】。  

曾任臺北市立國樂團 樂團首席、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評鑑委員、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評議委員。兼任教職於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  

演奏足跡遍佈五大洲近三十國。曾於雪梨歌劇院、北京國家大劇院、巴黎夏特雷劇院、東京 OPERA CITY 音樂廳、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等等國外著名音樂殿堂協奏及獨奏演出。 2001年與維也納史特勞斯節慶管絃樂團合作演出《梁祝》,並錄製第一個二胡與小提琴雙協奏版本,由金革唱片公司全球發行。「文建會2003年民族音樂創作獎--二胡協奏曲組」決賽音樂會中首演第一名作品《西秦王爺》(陸橒作曲),並錄製CD發行。2009年由「Taiwan JustMusic 就是愛樂」製作發行二胡演奏專輯「思想起 – 弓弦之間 王銘裕雋永的胡琴詩篇」。  

曾於臺灣國際藝術節(TIFA)、亞太音樂節、亞太傳統藝術節、臺北市傳統藝術季、臺北國樂節、臺北胡琴節、二胡名家在臺北、竹塹國樂節、徐州國際胡琴藝術節、北京兩岸城市藝術節、廣東亞洲音樂節、香港中港台二胡名家之夜……等音樂盛會中演出協奏及獨奏。受邀合作協奏的樂團有北京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樂團、江蘇省演藝集團民樂團、香港中樂團、上海民族樂團、高雄市國樂團、臺灣國樂團、維也納史特勞斯節慶管絃樂團、NSO國家交響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等等。   王君樂如其人,其音樂表現細膩而深刻,舞台展現優雅而謙沖,獲得極高評價。2011年,其所使用的二胡獲邀典藏於世界首座以胡琴為主題的「中國胡琴藝術博物館」於中國徐州。


★ 本音樂會非親子活動,7歲以下孩童請勿入場觀摩,謝謝您的合作!

※ 配合防疫政策,進入場館請自備並全程佩戴口罩,未佩戴者將婉謝入場。
※ 藝術季節目將依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即時調整應變措施,並公告於本中心官網。


一切都是過程 – 2023 陽明交大建築展

2023 GIA Project Review

一切都是過程

2023 陽明交大建築展

On Journey – 2023 GIA Project Review

建築創作是複雜而漫長、不斷重組與演化的旅程。本展覽將建築研究所一年來的建築設計學習與嘗試,視為各種不同旅程的組合,進行一場實驗性策展。本展覽打破作品最終樣貌的單一性,將作品的發展過程攤開,從狀態(state)、連結(link)、轉換(transformation)與體驗(experience)四種角度進行拆解,呈現創作過程中的不同狀態、作品間的連結與狀態間的轉換。展覽內容涵括形態與物件重組、行為與材料、城鄉與產業、離島與海岸、數據與網路等主題。邀請觀眾共同參與、體驗設計發展的不同面向與過程。
邀請你一同進入展場,用你的狀態與我們對話產生連結,轉換出新的樣貌,體驗過程即是一切的2023建築展。

#狀態 #連結 #轉換 #體驗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a complex and long-winding journey of constant reassembly and evolution. This exhibition, through experimental curation, presents the learning and explorations in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community over the past year as a composition of various journeys. It breaks the singularity of the final representation of works, unfold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works, and decomposing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ates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links among works,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states, and experience from the process. The exhibition covers themes such as the reassembly of form and objects, behavior and materials,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lands and coasts, and data and networks. The audience is invited to participate and experience the different aspects and processes of design development.


- 展覽製作團隊 -

指導老師|侯君昊

行政總籌|

展覽總監:湯景光、廖雅慧
活動場運:鄒玟珊

學生策展團隊|

總召:黃瀚陞
副召:吳孟璞
平面&網站:龎羽芯、徐華均、陳昭年
展場製作:許心瑜、何炘澄
影片製作:熊盼盼、李芸蓁、陳昕
公關:林伊柔、李宗宜
活動:莊喬安、鄭硯馨
財務:許晴晨


- 展覽資訊 -

展覽日期:2023/2/16 (四) – 3/17 (五)
展出地點:光復校區浩然圖書館B1藝文空間

開幕茶會:2/16 (四) 14:00
創作者導覽:2/16 (四) 14:40
校慶導覽:2/18 (六) 11:00-11:30、11:30-12:00、12:00-12:30


- 推廣活動資訊 -

開幕之夜

豪華朗機工團隊 – 林昆穎講座

活動時間:2023/ 02 /16 (四) 19:00 - 20:30
活動地點:人社一館 一樓HA105教室

《沙盒之日 — All you can talk》

Sandbox Reunion

活動時間:2023/02/19 (日) 10:30 – 16:30
活動地點:人社一館1F建築所大廳

活動流程:

[上半場]菁培計畫(實體)

  • 11 : 00 - 11 : 30 第一梯次團體導覽  @浩然圖書館B1藝文空間
  • 11 : 30 - 12 : 00 第二梯次團體導覽  @浩然圖書館B1藝文空間
  • 12 : 00 - 12 : 30 第三梯次團體導覽  @浩然圖書館B1藝文空間
  • 13 : 30 - 14 : 30 畢業五年校友創作者分享
  • 14 : 30 - 15 : 00 對談及Q&A
  • 15 : 00 - 15 : 30 午茶餐敘
  • 15 : 30 - 17 : 00 畢業十年校友創作者分享
  • 17 : 00 - 18 : 30 對談及Q&A

[下半場]世界建走(線上)

  • 13:30-14:15 曾奎銘
  • 14:15-15:00 廖元鈺
  • 15:00-16:00 對談及Q&A 時間
  • 16:00-16:30 第二梯次團體導覽 @浩然圖書館B1藝文空間

當日活動包含圖書館B1藝文空間【2023陽明交大建築展】導覽活動,與「沙盒之日」校友分享活動,皆開放免費參加,歡迎蒞臨指教~


- 參觀資訊 -

一切都是過程 - 2023 陽明交大建築展

開放時間:週一~週五 10:30 ~ 18:30(2/18 校慶日週六開放10:30 ~ 16:30;2/28 閉館)
展場地址:新竹市大學路 1001 號 陽明交通大學 交大校區浩然圖書館 B1 藝文空間
更多詳情請按讚追蹤 FB 粉專:NYCUArtsCenter
洽詢電話:(03)513-1233


- 辦理單位 -

主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藝文中心、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
贊助單位:交大校友總會、財團法人交大思源基金會

藝境潛行 — 黃明川影展|影片介紹

放映地點:

  • 【台北陽明校區】知行樓1F藝空間 ◇
  • 【新竹交大校區】人社二館三樓F326人文電影館 ○、人社三館一樓HC105演講廳 ●、人社三館一樓HC103教室◆、浩然圖書館二樓展示廳電視區 △



《西部來的人》 The Man from Island West

1989|DVD / DCP |彩色|86 mins|限制級|【神話三部曲】首部曲

* 1991新加坡國際影展 銀幕大獎(Silver Screen Award)
* 1990夏威夷國際影展 柯達傑出攝影獎(Excellence on Photography Award)

無法解決自己歸屬的漢化泰雅人阿明,回到幼年故鄉,企圖自殺未亡;救了他一命的老人與其一心嚮往台北的兒子阿將在礦場工作;在台北詐騙巨款的雛妓秀美逃回村子並找上初戀情人阿將,希望能安頓下來。故鄉與城市的去與留,於三人的生命際遇交織開展……

本片為黃明川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由吳宏銘、陳以文、蕭翠芬主演,劇情主軸探討當時較少談論的原住民議題與族群身分認同,搭配以族語敘述泰雅族神話的旁白,在異質的多語情境下,虛實之間勾勒出帶有魔幻寫實色彩的寫意寓言。

.

10/03(一)【陽明校區】知行樓1F藝空間 ◇

  • 17:30 數位新版DVD|電影放映-西部來的人
  • 19:00 映後講座-【深度時間.創傷地景:黃明川電影中的蕪境影像美學】
    • 【主持人】勞維俊,香港大學比較文學哲學博士,現任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陽明校區藝文中心主任。研究專長為電影研究、文化與批判理論、城市與建築書寫(電影、攝影、文學)、觀念史、中國古典小説。
    • 【主講人】龔卓軍,台大哲學博士、《藝術觀點》季刊主編。曾任教淡江大學通識中心、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曾獲台灣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近年從事當代藝術界的策展工作,曾策畫「鬼魂的迴返:第四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近未來的交陪:蕭壟國際當代藝術節」獲2018 台新獎大獎。國美館「野根莖:2018 台灣雙年展」客座策展人。2019「妖氣都市:臺灣妖鬼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策展人、「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 -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總策展人。

.

11/08(二) 【交大校區】人社二館F326人文電影館 ○

  • 15:30 DCP|電影放映-《西部來的人》
  • 17:00 映後座談-【獨立製片的社會觀點】
    • 【主持人】蕭智尹,陽明交通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教師,格拉斯哥大學英國文學及歷史博士、英國德倫大學訪問學者,研究專長為十八世紀英國社會史、物質文化及消費。
    • 【對談人】賴雯淑,藝術創作者、策展人。現任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研究員、質疑性藝術跨域實驗室主持人。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教育哲學博士,曾任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中心平面藝術設計師、德州Angelo State University助理教授。推廣「藝術家的書」,透過藝術實踐、研究與教學,思考歷史、記憶與人的意義。近年帶領陽明交大六燃保溫團隊,透過文史論述、藝術跨域實踐、社區永續生活設計,及智慧科技導入新竹六燃場域的實踐行動。


《寶島大夢》Bodo

1993|DVD / DCP|彩色|80 mins|限制級|【神話三部曲】第二部

* 1993 中時晚報電影獎優秀影片

某一離島的鬱熱夏日,傳令兵阿奇發現了隊上連長的屍體,並在連長的褲袋內取出一本風格怪誕的塗鴉畫冊。自此,種種瘋狂情狀遂一天天侵入阿奇的現實生活,與逃兵藝三、連長女友康華、混混寶島的關係遂日漸縱橫交錯於夢境、鬼魂、與現實之間。

《寶島大夢》為黃明川繼《西部來的人》後的第二部劇情長片,講述「一個沒有戰爭的年代,一個苦悶逃兵的故事」,於台灣甫解嚴的敏感社會氛圍直面批評軍事體制與黨國威權。各個角色宛如幽靈般滯留於時代的錯亂,拍攝時更以特殊的調色技術營造影像的「非人間」質感。

.

10/17(一) 【陽明校區】知行樓1F藝空間 ◇

  • 17:30 數位修復版DVD|電影放映-《寶島大夢》
  • 19:00 映後講座-【追憶黃明川的神話三部曲】 [實體&線上講座]

    • 【主持人】勞維俊,香港大學比較文學哲學博士,現任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陽明校區藝文中心主任。研究專長為電影研究、文化與批判理論、城市與建築書寫(電影、攝影、文學)、觀念史、中國古典小説。
    • 【主講人】林建國,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陽明交通大學外文系所副教授暨電影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國家電影資料館《電影欣賞學刊》總編輯。研究專長為電影研究、精神分析、馬華文學。

.

11/09(三)【交大校區】人社二館F326人文電影館 ○

  • 19:00 DCP|電影放映-《寶島大夢》
  • 20:30 映後座談-【《寶島大夢》的實驗性與時間性】

    • 【主持人】洪惠冠,陽明交通大學交大校區藝文中心主任,曾任新竹市文化局局長、新竹IC之音電台《愛上新竹》節目主持人。熱愛工作且深具使命感的文化人,常以藝文的傳教士自許,積極投入社區營造,守護在地文化資產,並持續耕耘播撒美育種子。
    • 【主講人】勞維俊,香港大學比較文學哲學博士,現任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陽明校區藝文中心主任。研究專長為電影研究、文化與批判理論、城市與建築書寫(電影、攝影、文學)、觀念史、中國古典小説。


《破輪胎 Flat Tire

1999|DVD / DCP|彩色|74 mins|限制級|【神話三部曲】第三部

* 1999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
* 1998台北電影獎非商業類最佳劇情片

阿猛與小寧是一對同床異夢的戀人。當初小寧因為迷戀阿猛的黑白攝影作品而陷入情網;如今兩人的關係卻因為阿猛對紀錄片的孤注一擲而漸行漸遠。在小寧搬來花蓮的這段期間,阿猛卻跟著攝影師劍仙上山下海記錄全台戶外雕塑,漸漸發現在每尊戶外雕塑的背後,其實隱藏著台灣政治變遷所反映出來的社會現象。

.

10/24(一)【陽明校區】知行樓1F藝空間 ◇

  • 17:30 數位新版DVD|電影放映-《破輪胎》
  • 19:00 映後講座-【重思黃明川的「神話三部曲」:野戰,虛實,未來】

    • 【主持人】勞維俊,香港大學比較文學哲學博士,現任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陽明校區藝文中心主任。研究專長為電影研究、文化與批判理論、城市與建築書寫(電影、攝影、文學)、觀念史、中國古典小説。
    • 【主講人】孫松榮,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表演藝術所電影學博士,台北藝大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合聘教授。《藝術評論》主編與《中外文學》編委。曾任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董事、《藝術觀點ACT》雜誌主編與召集人、台新藝術獎觀察人、策展人等。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研究、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

.

11/16(三)【交大校區】人社二館F326人文電影館 ○

  • 15:30 DCP|電影放映-《破輪胎》
  • 16:50 映後座談-【公共雕像自娛記】

    • 【主持人】洪惠冠,陽明交通大學交大校區藝文中心主任,曾任新竹市文化局局長、新竹IC之音電台《愛上新竹》節目主持人。熱愛工作且深具使命感的文化人,常以藝文的傳教士自許,積極投入社區營造,守護在地文化資產,並持續耕耘播撒美育種子。
    • 【主講人】黃明川,紀錄片導演、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藝術總監,曾任國藝會董事長。1989年起首先倡導獨立製片,10年完成《神話三部曲》劇情長片,獲國內外諸多獎項。2003年紀錄片《解放前衛》系列獲第一屆台新「視覺藝術獎」首獎。近年他致力於藝術紀錄片的拍攝,身兼藝術家、藝評人、策展人與導演等多重身分,是台灣獨立製片的先驅,以及藝術紀錄片的泰斗。

.

12/13(二)【交大校區】人社二館F326人文電影館 ○

  • 18:30 數位新版DVD|電影放映-《破輪胎》
  • 19:45 映後座談

    • 【主持人】洪惠冠,陽明交通大學交大校區藝文中心主任,曾任新竹市文化局局長、新竹IC之音電台《愛上新竹》節目主持人。熱愛工作且深具使命感的文化人,常以藝文的傳教士自許,積極投入社區營造,守護在地文化資產,並持續耕耘播撒美育種子。
    • 【主講人】張宏宇,美國南伊利諾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現任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曾任海麗(唱片) 產品企劃部暨工程處經理、麗琦影視傳播公司節目部製作人、中央電影公司電視部執行製作與攝影剪輯。專長為電影原理與製作、電視節目與劇情片與廣告片製作、數位與虛擬影視製作等。


《肉身搏天 — 楊金池》

2017|DVD|彩色|紀錄片|85 mins

* 英國南安普頓國際影展最佳紀錄片
* 2018 城市遊牧影展 閉幕片
* 2014 新北市紀錄片獎優選

旅居紐約的台灣行為藝術家楊金池不僅透過肢體與幽默的自我折磨傳達藝術性的理念,更納入全球性的環境議題,並邀請觀眾參與創作過程。在創作之外,本片亦關注藝術家早年因工作過度導致的臉部疾病,於身體書寫個人與社會的創傷。

.

10/14(五)19:00 【交大校區】人社二館F326人文電影館 ○


《櫻之聲》Sound of Sakura

2019|DVD|紀錄片|93 mins

當寫作者的生命經驗經歷戰爭與領土分割,而導致與先祖的語言斷裂,如何在失語的創傷情境中持續書寫?本片記錄台灣文學中歷經日治時期到戰後,台灣「跨語世代」多位重要作家的身影。藉由這些作家在回憶中徐緩陳述成長經驗,與片中吟哦的詩歌共同迴蕩,激起對變動年代的遙想。

.

10/17(一)【交大校區】人社二館F326人文電影館  ○

  • 13:30 影片放映-《櫻之聲》
  • 15:10 映後座談-【《櫻之聲》—以日語創作的台籍詩人們】

    • 【主持人】劉紀蕙,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台聯大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總主任。著有《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症狀式閱讀》《文學與藝術八論》《文學與電影:影像.真實.文化批評》等書。
    • 【與談人】

      • 黃明川,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藝術總監,曾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近年他致力於藝術紀錄片的拍攝,身兼藝術家、藝評人、策展人與導演等多重身分,是台灣獨立製片的先驅,以及藝術紀錄片的泰斗。
      • 王惠珍,日本關西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清大台灣文學所教授。研究專長為日治時期台灣文學、東亞殖民地文學、在台日人文學研究。
      • 劉柳書琴,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清大台灣文學所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文學史、殖民主義與文學生產、中國東北現當代文學、台灣原住民文學。


《解放前衛—台灣90年代前衛藝術家》

2005|DVD|紀錄片|共14集,每集 30 mins

《解放前衛》系列紀錄片,是黃明川榮獲「第一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大獎的鉅作。在長達十年的藝術追蹤過程中,他默默地拍攝與記錄了台灣當代藝術家的創作發展和生命情感。有系統地從歷年累積的紀錄片中,挑選出最具前衛性格與代表性的藝術家,為台灣當代藝術最珍貴的影像史料。

.

選輯一:  10/25(二)19:00 【交大校區】人社二館F326人文電影館 ○ 

  • v1. 王文志|同為嘉義人,黃明川導演將同鄉的編織裝置藝術家王文志首列為《解放前衛》系列藝術家第一人。勤苦的農林生活,熟稔高地人與植物的天命與美感,王文志將一路陪他成長的亞熱帶大自然,化為涵富人本精神的藝術表現。「人與自然的對應關係」是王文志長久以來創作探討重心。早期以「自然的控訴」為主題,分別用雕塑和裝置的手法來表現人類濫砍、生態錯置等問題。王文志借重大自然的角色,不斷的向人類喊話,想要喚回的,不外是我們人類內心中逐漸喪失的自然本質。
  • v2. 王德瑜|相較於王文志創作風格的陽性雄偉特質。黃明川選擇女性裝置藝術家王德瑜作為《解放前衛》系列第二人引介給觀眾。受教於強調造型、量感的現代雕塑學院中,王德瑜卻從虛的空間出發,尋覓反幾何定形、反量感的藝術表現。她以塑膠薄膜、布、風、水、聲,甚至香料為素材,打破視覺的距離,開放觀眾直接以身體去探索她的作品,成就不定型空間的佔領與蔓延。
  • v12. 黃進河|神話三部曲《寶島大夢》電影中,狂魔亂舞的牆面繪畫是出於黃進河的作品圖像。歷史背景出身而改行繪畫的黃進河,經歷西方寫實與抽象的淘洗後,於1990年開始移轉其焦點至台灣的民間宗教及基層的生活形貌,遂放射出一連串極具警示意味的巨幅當代煉獄圖來。創作於解嚴後的台灣,應用本土元素,像是宗教象徵、色情涵意、暴力圖像、政治指涉,用以描繪他眼前紛擾的90年代社會亂象。他所關注的主題,是對台灣社會當前物質主義的高漲、實用主義膨脹的嚴厲批判。

.

選輯二:11/16(三)~11/22(二)【交大校區】浩然圖書館2F展示廳電視區

  • v1-v7. 王文志|王德瑜|李銘盛|許雨仁|吳瑪悧|侯俊明|吳天章

.

選輯三:11/23(三)~11/29(二)【交大校區】浩然圖書館2F展示廳電視區

  • v8-v14. 許拯人|郭娟秋|施工忠昊|黃致陽|黃進河|彭弘智|羅森豪


《波濤最深處》Deepest Uprising

2021|DVD|78 mins

本片訪問亞洲女詩人群,地理橫跨台灣、印度、斯里蘭卡、菲律賓四國,以她們的共通情境、個人見解及詩篇來反應國家與政府政策,並逐次撥開歷史中的女性悲鳴、傳統壓迫和戰爭對於女性的敵意;同時凸顯變動社會中的女性詩人為爭脫束縛,所形成的亞洲新文學運動與豐富的思維世界。

.

10/31(一)【陽明校區】知行樓1F藝空間 ◇

  • 17:30 影片放映-《波濤最深處》
  • 19:00 映後講座-【南向的女性觀點】

    • 【主持人】勞維俊,香港大學比較文學哲學博士,現任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陽明校區藝文中心主任。研究專長為電影研究、文化與批判理論、城市與建築書寫(電影、攝影、文學)、觀念史、中國古典小説。
    • 【主講人】黃明川,紀錄片導演、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藝術總監,曾任國藝會董事長。1989年起首先倡導獨立製片,10年完成《神話三部曲》劇情長片,獲國內外諸多獎項。2003年紀錄片《解放前衛》系列獲第一屆台新「視覺藝術獎」首獎。近年他致力於藝術紀錄片的拍攝,身兼藝術家、藝評人、策展人與導演等多重身分,是台灣獨立製片的先驅,以及藝術紀錄片的泰斗。


《給自己的情書》Alley Forever Young

2019|MP4|76 mins

本片係類戲劇化的紀錄片,由六位年輕男女各自演出1930日治及2010民國時代的角色,連結台北舊城區,橫跨清、日、民國三朝少被談論的特有經驗,對照兩個世代在職業、生活方式、觀念以及政治環境上的差異,同時碰觸女性跨時代的成長、認同在台灣的岐異性、殖民朝代更替的劇烈轉變,以及城市化、現代化的真義等議題,於形式與年代的跨越中探索歷史的中性觀點,側寫臺北西區發展對臺灣歷史的影響。

(本片感謝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同意無償非專屬授權)

.

11/16(三) 【交大校區】人社三館1F HC105演講廳 ●

  • 19:00 影片放映-《給自己的情書》
  • 20:20 映後座談-【臺灣地方影像與歷史紀錄觀點】

    • 【主持人】賴雯淑,藝術創作者、策展人。現任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研究員、質疑性藝術跨域實驗室主持人。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教育哲學博士,曾任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中心平面藝術設計師、德州Angelo State University助理教授。推廣「藝術家的書」創作,透過藝術實踐、研究與教學,思考歷史、記憶與人的意義。近年帶領陽明交大六燃保溫團隊,透過文史論述、藝術跨域實踐、社區永續生活設計,及智慧科技導入新竹六燃場域的實踐行動。
    • 【主講人】黃明川,紀錄片導演、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藝術總監,曾任國藝會董事長。1989年起首先倡導獨立製片,10年完成《神話三部曲》劇情長片,獲國內外諸多獎項。2003年紀錄片《解放前衛》系列獲第一屆台新「視覺藝術獎」首獎。近年他致力於藝術紀錄片的拍攝,身兼藝術家、藝評人、策展人與導演等多重身分,是台灣獨立製片的先驅,以及藝術紀錄片的泰斗。


《大地眨眼睛》

2015|DVD|紀錄片|53 mins

本片拍攝二戰後出生的五位嬰兒潮世代畫家-李伯男、鄭建昌、蘇旺伸、李明則、張立曄,銜接台灣戰後重建日本殖民文化遺留、美國文化的影響,在本土文化興起之時,掀起一波新式風景繪畫風潮。本片大量使用直升機所拍攝的嘉義縣市地景,旁證嘉義籍藝術家所繪的景象。

.

11/22(二)19:00 【交大校區】人社二館F326人文電影館 ○  


《安安靜靜 — 林雙不》

1995|DVD|紀錄片|52 mins

本片為「台灣文學家記事」系列作品之一。除了以影像記錄作家、評論人對林雙不文學創作的評價外,本片更側重於其完整生平記事,由幼年時於雲林舊厝的成長經驗至創作風格轉變,更至爾後走入街頭、參與社會運動,在種種實踐中凝聚屬於台灣人的本土認同。時空的自由進出,接近意識流的表現型態,把他的人生背景、社運、文學理念與生長背景,表達得簡潔俐落。一種影像報導的真實感,社運追求真理的革命性格,亦隱藏於剪輯特色裡。

.

11/25(五)19:00 【交大校區】人社三館一樓HC103教室 ◆


《鴻爪雪跡浪淘沙 — 東方白》

1994|DVD|紀錄片|57 mins

本片為「台灣文學家記事」系列作品之一。取材自東方白家中既有照片、家庭錄像,以及相關史料,並拍攝評論家對東方白作品的解說,並採訪作家妻子談論家庭生活,由多個面向構成東方白的成長與創作歷程。影片中記錄了東方白感人肺腑的自剖,人生經歷與文學創作之間的交相掙扎。其中個人與病魔搏鬥的過程,累索文學與人生的獨特觀照,妻子的恐怖體驗,父親身教少見的影響,以及好友未曾揭露的至深情誼,皆歷歷保存在此。

.

11/25(五)19:00 【交大校區】人社三館一樓HC103教室 ◆


《辛辣國族 — 梅丁衍》

2012|DVD|紀錄片|71 mins

解嚴後的當代藝術家梅丁衍以特有的幽默與辛辣,於創作切入政治與歷史的核心,比如以豎立紀念碑懷想白色恐怖時期的左翼藝術家黃榮燦。本片耗時16年蒐集相關資料,記錄藝術家至各地參與展覽,與事前創作的過程等,以鏡頭盡收藝術家面對國族議題、生活與創作的交會點。

.

12/09(五)19:00 【交大校區】人社二館F326人文電影館 ○  


《縱花烈放 — 賴純純》

2012|DVD|紀錄片|56 mins

出身於第一波裝置藝術大規模形成與美術館建館風潮的80年代,藝術家賴純純在長期由男性藝術家主導的前衛藝術與公共藝術掙得一席之地。本片拍攝其追求藝術的奮鬥歷程與創作,及身為當代藝術工作者的感情世界、真實生活與工作環境,呈現新時代中女性的視野和觀點。

.

12/9(五)19:00 【交大校區】人社二館F326人文電影館 ○  


《地景風雲》

2004|DVD|共8集,每集 55 mins

《地景風雲》系列影集經由多定點往返7至13年的拍攝歲月,輔以嚴謹的研究考據,顯現出始終被我們遺忘、或完全不知悉的重要社會發展與美學脈絡。以石雕、窯場、紅磚塊、紀念碑、裝置藝術、公共藝術等藝術與產業的景觀呈現台灣人日常生活的軌跡,包含解嚴後的集體美感更迭、公共空間的重新定義,及隱藏於其後的政治、歷史因素,為難得深刻注視城鄉風貌變化的文化紀錄片。

.

選輯一: 11/2(三)~11/8(二)【交大校區】浩然圖書館2F展示廳電視區  △

  • v1. 石雕新板塊、v3. 城市空間起革命、v4. 公共藝術新變貌、v8. 立刻之碑

.

公共藝術新變貌 : 12/15(四) 【交大校區】人社三館一樓HC103教室 ◆

  • 15:30 影片放映-《地景風雲-v4. 公共藝術新變貌》
  • 16:25 映後座談-【當代台灣公共藝術樣貌】

    • 【主持人】蕭智尹,陽明交通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教師,格拉斯哥大學英國文學及歷史博士、英國德倫大學訪問學者,研究專長為十八世紀英國社會史、物質文化及消費。
    • 【主講人】朱峯誼,獨立策展人。英國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博士。研究領域為認同政治、國族主義、意識型態、論述分析。曾任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台灣研究學程召集人、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現為獨立策展人,以意識型態研究、政治社會學及宗教社會學角度切入策展主題。策展包括「聖化的迷思:政治、身體美學、國族統制」(尼泊爾加德滿都,2019)、「共和之後:第六屆南韓水原國際攝影節台灣策展單元」(南韓水原市,2019)、「倒置理型動物園:想像人性的終極他者」(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禽獸不如平行展)。


《一個女藝術家之死 — 許淑真》Death of a Female Artist

2014|DVD|81 mins|限制級

藝術家許淑真的創作反映了生命中的不同觀點,從私我的「地景身體」自畫像至親自踏訪土地田野調查、接觸各地社群,都不斷突破自我界限。本片紀錄了藝術家面對癌症的生死思考,梳理其歷年創作脈絡,並收錄她到越南、密克羅尼西亞的雅浦、澳大利亞,以及走訪台灣各地採集創作的珍貴影像。

.

12/16(五)19:00【交大校區】人社二館F326人文電影館 ○ 


※ 神話三部曲影片播映來源: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2022 藍花楹創作獎 得獎名單

List of awards 2022

文學類-新詩組

首獎:方星懿 - 醫學系 【女・生】

貳獎:許展瑋 - 牙醫學系 【闖入安藤忠雄建築展的白鴿】

參獎:徐珵得 - 醫學系 【喉糖】

佳作:張紫陌 -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過田水】

佳作:蘇睿翔 - 電機系 【相對運動】

佳作:葉奕廷 - 人文社會學系 【拜地基主】

佳作:蔡宜臻 - 公共衛生研究所 【繭】


文學類-小說組

首獎:袁沛恩 - 百川學士學位學程 【欣欣向榮】

貳獎:魏子綺 - 外國語文學系 【怪貓】

參獎:張湘晴 - 醫學系 【住在我手機裡的那女孩】

佳作:吳孟修 - 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 【腦部自我毀滅假說】

佳作:楊芷嫺 - 百川學士學位學程 【在光照的地底蟄伏】

佳作:范宇清 - 電機工程學系 【緘淚】


文學類-散文組

首獎:袁沛恩 - 百川學士學位學程 【蜻蜓】

貳獎:林自華 - 急重症研究所 【分別】

參獎:朱軒立 - 牙醫學系 【藏青色圍巾】

佳作:王紀璿 - 百川學士學位學程 【他的海】

佳作:方星懿 - 醫學系 【捨得】

佳作:張庭恩 - 醫學系 【笑一個】


攝影類

首獎:林郁靜 - 電機工程學系 【當陽光灑落】

貳獎:謝博宇 - 建築研究所 【序列性】

參獎:劉妍和 - 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系 【浮光掠影】

佳作:林金誠 - 機械工程學系 【夕凝】

佳作:洪芝盈 - 財務金融研究所 【Boundless Sky Accompanied by Endless Possibilities】

佳作:余宇弘 - 牙醫學系 【NFT (Non-Fungible Token)】

佳作:王千欣 - 應用化學系 【光之實驗劇場】

佳作:陳凱政 - 環境工程研究所 【仰望長空】


影片類

首獎:丁傳益 - 視覺文化研究所 【馬的多重宇宙 末日篇】

貳獎:黃暘 - 傳播與科技學系  【在陽光下閉目的少年】

參獎:徐帷祐 - 電機工程學系 【校園衝撞事件】

佳作:林靖哲 -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神秘狗組織】

抽獎結果【拼布傳情活動】心照布宣 ■ 告白牆

🎉#抽獎結果【拼布傳情活動】心照布宣 ■ 告白牆 🎉

非常感謝大家參加〈拼布傳情活動〉心照布宣 ■ 告白牆 的徵件活動,我們將於年底拼組成一件約六米長的大尺幅布幔,在藝文空間展出!

◆ 展名:心照布宣~拼布藝術聯展
◆ 展期:2022 / 12 / 8(四)– 2023 / 1 / 11(三)
◆ 地點:交大藝文空間
◆ 開幕茶會/藝術家導覽:12/8(四)14:00

———————

⚠ 領獎資訊 ⚠

———————

➊ 請於週一至周五 10:30-18:30 到交大校區藝文空間服務台
➋ 當場出示相關身分證明文件給工作人員檢核身分並簽領(例:教職員生證)
➌ 請於 2022/10/28(五)18:30 前領獎(若有需要延後領獎請私訊討論)

———————

🎁抽獎名單 抽獎名單 🎁

———————

➤ 頭獎1名:夏慕尼鐵板燒雙人餐券 乙份

謝妤君 0937xxx721

➤ 貳獎1名:IKEA 鯊魚 乙隻

黃昭維 0970xxx034

➤ 參獎共2名:威秀電影票 乙張

黃之菁 0921xxx399

吳宜臻 0989xxx322

➤ 小獎共30名:藝文中心 紀念禮品

任軒   0930xxx536

藍慧禎 0920xxx530

江家豪 0903xxx721

楊厚儀 0922xxx944

林尤美 0955xxx509

羅右喬 0989xxx928

黃妤庭 0937xxx098

何彥寬 0987xxx567

紀伶蓁 0912xxx197

洪瑞隆 0905xxx880

陳品兆 0975xxx171

吳佳旻 0965xxx770

李昕穎 0908xxx277

莊艾于 0902xxx122

林禹良 0910xxx690

蔡德蓉 0910xxx743

沈怡齡 0932xxx571

莊家修 0902xxx332

梁峻豪 0956xxx800

王晟凱

李政宏 0978xxx211

林彥君 0975xxx833

張以廉 0988xxx047

李恆忠 0970xxx000

蔡月娥 0351xxx66

林聖哲 0955xxx542

羅晨寧 0952xxx749

李宗儒 0988xxx052

黃美慈 0952xxx749

紀伶蓁 0912xxx197

➤ 特別獎30名:臺灣喜佳甜心面紙套體驗課程

陳羽潔 0911xxx968

楊祐   0921xxx801

劉庭栖

鄭宥心 0919xxx854

文皓

林芝顗 0987xxx635

黃元欣 0977xxx237

陳鴻傑 0963xxx779

簡綵穗 0919xxx854

曾杰奇

黃之妡 0921xxx399

黃姵蓉 0975xxx502

紀伶蓁 0912xxx197

蔡月娥 03513xx66

李岱芸 0978xxx525

梁佑謙

林聖哲 0955xxx542

陳言益 0911xxx956

李瓊滿 0926xxx166

林聖哲 0955xxx542

張懿  0955xxx989

張以廉 0988xxx047

卓芳禾 0966xxx032

李政宏 0978xxx211

丁兆威 0960xxx077

郭美嬋 0933xxx581

陳言益 0976xxx525

李宛儒 0976xxx525

葉欣妤 0979xxx237

顧婷  0907xxx225

2022藍花楹創作獎-得獎作品展

Winner's Exhibition 2022 - Jacaranda Creative Awards

2022 藍花楹創作獎-得獎作品展

藍花楹(學名:Jacaranda mimosifolia),紫葳科,藍花楹屬。幼樹時,樹皮光滑,成長茁壯後,樹皮呈現細小鱗片狀,並有曲折細長的枝枒。落葉喬木,高可達十公尺。每當5月接近畢業季節,為其開花期。藍花楹未若鳳凰樹般那樣耀眼與熱情,其純藍的花色卻帶來靜謐且開闊的感受。

藍花楹文學獎、攝影獎為過往陽明的校級獎項,每年於12月底至隔年2月徵件,在校生皆可投稿。文學類包含新詩、散文、小說三類,攝影類徵件不限主題,過往每年兩個獎項的獲獎作品皆會在5月時於陽明校區藝空間展示,並印製作品集以茲紀念。過往兩屆藍花楹文學獎的小說組首獎,皆代表學校進入印刻舉辦的超新星文學獎競賽,並從全國大專院校小說首獎作品中脫穎而出,展現出學生豐沛的創作能量。

合校前,藍花楹是陽明的校花,自2021年合校以來,為延續其清麗脫俗的精神,續以「藍花楹創作獎」為名,將往年獎項的屆數取消,以徵件年代取代屆次,期許往後陽明交通的學子都能成長茁壯,長出獨特的文藝枝枒。

今年(2023)陽明交通大學校慶的主題為「蛻變」,一來是因為本次為合校後的第二次校慶,二來是對應到藝文中心在這多變的疫情下做出的各種轉型及蛻變。

延續各種蛻變,今年藍花楹創作獎有著諸多調整。

第一是表現形式,合校後光復與陽明校區同步徵件和協同編印得獎作品專輯、策劃成果展覽,試圖讓臺北到新竹之間九十公里的地理距離不至成為交流的障礙,讓雙邊共同欣賞到得獎作品的成果。

第二個蛻變為新增「影片類」徵件與提高各類獎金,由於現今媒體影像世代的興起,讓敘事手法更加多元,因此本屆首度增加一項徵件類別,期望另闢一個全新舞台讓學生揮灑創意,同時提高獎金以鼓勵更多年輕學子參與創作。第三個蛻變則因應疫情,將徵件期的十餘場前導創作工作坊改為全線上進行,讓所有校區的學生便於接受專業指導,進而創作完成心目中的理想作品。

2022藍花楹創作獎自5月份開始徵件至8月截止,9月份至10月份邀請專家學者來評選出得獎者,並於隔年2023年2月份配合校慶,把得獎作品成果平行展出於兩校區中。本次「文學類」延續過往的三組徵件組別「新詩組」、「散文組」、「小說組」,「攝影類」亦延續募集兩校區優秀的作品,除了這兩類之外,本次新增的「影片類」獎項,徵件主題是為一部不存在的電影拍攝3-5分鐘的預告短片,也在台灣同類型的影片創作競賽中開創了具有話題性的創舉。

藝文中心期望透過文學、攝影、影片等多面向的徵件主題,讓本校優秀學子,可以延續陽明與交大的美好學風與傳統,並增添更多藝文氣息的軟實力,同心協力打造具創造力的綜合型偉大大學。2023年校慶月,光復與陽明跨校區將同時同步展示2022藍花楹創作獎各類得獎作品成果,歡迎有興趣者參觀展覽與交流,期待往後更能呼應陽明交大在穩定之後融合、蛻變過後超越的合校精神。


- 展覽資訊 -

展覽日期:2023 / 2 / 6 ~ 2 / 26

展出地點:

  • 陽明校區 – 知行樓1F藝空間
  • 光復校區 – 浩然圖書館6F共享空間

開幕頒獎典禮:2023/02/18 (六) 10:00 @陽明校區藝空間

更多詳情請按讚追蹤藝文中心 FB 粉專:NYCUArtsCenter


- 辦理單位 -

指導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博雅書苑
主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藝文中心
贊助單位:台灣交通大學校友總會、財團法人交大思源基金會

心照布宣~拼布藝術聯展

Patchwork Gifting to Convey Love – Patchwork Art Exhibition

心照布宣

拼布藝術聯展

Patchwork Gifting to Convey Love – Patchwork Art Exhibition

 

貼近生活的藝術

是獨享與分享的樂趣

拼布是貼近生活的藝術,零散的碎布,經由拼貼縫補,搖身一變成為精巧的工藝品。傳統拼布由既定圖案(pattern)組合而成,豐富的幾何圖案拼接在一起,大小整齊劃一、顏色燦爛多變,極適用於床單、棉被、衣服、提袋等日常用品。當代拼布藝術家則獨具個人風格,每一件作品都是透過自己的邏輯、規律和審美觀,一片片縫綴成充滿溫暖而有手感的作品。

一件拼布作品隨作者的喜好可以是簡單幾個線條、區塊,也可以只用黑、白兩色,當然亦可以用幾萬片布片拼接,做出繁複繽紛的作品。畢竟現今的拼布已經發展成精緻產業,但是回歸初衷,用簡單的針、線、剪刀、尺、規、舊布料也能做出有故事溫暖的好作品。

在眾多手作娛樂當中,「拼布」這項活動近年成為風尚,許多手作課程都開設拼布課,各種布料、工具、書籍應運而生,殊不知在遠古的埃及就已經用拼布的方式作布製品了,在中國、歐洲、美洲都能發現拼布的作品,其實不難理解,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每一片紡織品都要珍惜利用。各個地區民族發展出各自的風格也理所當然。時至今日拼布已然成為一項產業,拼布材料不再囿於舊衣服、破床單,專為拼布而製作的布料,成為拼布人揮灑的顏料。

而本次展覽當中與陽明交大建築所「策展實踐」課程合作,採用棄置之二手衣物為主要創作靈感,呈現當代消費者從外表現自我之渴求,進而延伸到快時尚(Fast Fashion)之議題,並以SDGs之「責任消費及生產」為創作宗旨,結合「拼布藝術」與「責任消費」等多元議題,探討拼布藝術的「實用性」與「時尚性」,實踐拼布藝術於SDGs「責任消費」的再應用,並重新思考拼布起源的歷史意義。

拼布是一項結合「美感」和「耐心」的活動,個人創作有自由不拘束的樂趣,但是如果有同好一起討論、合作,則更加有趣,在古代常聽到的『百納衣』、『百納被』、『嫁妝被』與近代的『拼布相約』、『公益被單』都是集眾人之力,合力完成大作品。

本次聯展主軸「參與」結合這次展覽主題「心照『布』宣」,透過布料明白對方想呈現的作品,不必言語說明,只需用圖像來傳達,除了展出的十餘位拼布藝術作者、「策展實踐」課程的學生、拼布藝術策展工作坊的學生共同參與之外,在藝文空間展場一樓還有於2022年4~6月期間舉辦的「拼布傳情活動~心照布宣 ■ 告白牆」活動。

其中作品〈心照布宣 ■ 告白牆-1〉尺寸超過寬7米乘以高2米的巨型橫幅的拼組作品,由藝文中心提供21公分見方的布料,讓人們在其上自由創作,抒發想傳遞或訴說的情感形式,最後邀請藝術家鍾淑姬進行拼接,組構成一件大型告白牆拼布作品。作品〈心照布宣 ■ 告白牆-2〉個別創作的成品則鼓勵人們將要丟棄的舊衣物裁成小方塊,在布料上自由創作,抒發任何想訴說的情感,增加傳遞的溫度,充分展現本次聯展主軸「參與」與「心照布宣」集體創作的核心價值。

《心照布宣 ■ 告白牆-1》集體共創成品

拼接藝術家:鍾淑姬
布料單位:共342塊
作品尺寸:720 x 240cm
2022年4~6月期間舉辦 【拼布傳情活動~心照布宣 ■ 告白牆】活動


展場光牆 陽明交大博雅書苑社教中心

拼布藝術策展工作坊成果

愛上拼布的創作魂》


- 參展創作者 -

作品統籌|吳碧真、鍾淑姬
展出作者|江淑芬、吳碧真、李碧華、莊蕙端、陳美琪、陳燕倫、程昭滿、蔡麗雪、鄭淑文、鍾淑姬(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策展實踐」課程

指導教師|蕭智尹
參展學生|王子亮、宋婕榆、李怡臻、林婷美、張玳瑋、張恩愷、張瀚勻、彭  璿、黃郁絜、葉語洹、戴芳映、顧喬琪 (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採編團隊|陽明交大博雅書苑社教中心 拼布藝術策展工作坊
指導老師|湯景光、鄒玟珊
助教|林彥丞
學員|郭婉萱、陳威仁、陳玟寧、洪瑞隆

策展統籌|鄒玟珊


- 展覽資訊 -

心照布宣~拼布藝術聯展

展覽日期:2022 / 12 / 08(四)– 2023 / 01 / 11(三)
展出地點:交大藝文空間(新竹市東區大學路1001號圖書館B1藝文空間)

開幕茶會:12/08(四)10:30
創作者導覽:12/08(一)11:30


- 參觀資訊 -

展場開放時間:週一~週五 10:30 – 18:30

展場地址:新竹市大學路 1001 號 陽明交通大學 交大校區浩然圖書館 B1 藝文空間

停車優惠:參加本校藝術季活動者,可購買單日計次停車$50元優惠券

按讚成為藝文中心FB粉絲:NYCUArtsCenter

洽詢電話:(03)513-1233


- 辦理單位 -

主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藝文中心、臺灣喜佳股份有限公司
課程合作:國立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策展實踐」課程
採編協力:陽明交通大學博雅書苑社教中心 拼布藝術策展工作坊
贊助單位:台灣交通大學校友總會、財團法人交大思源基金會

時光中的美力~童武義個展

Tung Wu Yi Solo Exhibition

時光中的美力

童武義個展

Artistic Aura in the Old Times-Tung Wu Yi Solo Exhibition

從小在靠海的小農村長大,國中畢業後離開故鄉到台北求學,一直無法適應繁華的都市生活,在鄉間、稻田裡、山林溝渠間遊走習慣了,到了都市叢林裡,總是渾身不自在而無法適應。伴隨時間的成長,潛藏在生命裡的本質,慢慢地浮現,是人間質樸的人性以及無私的自然之美。漸漸地看清自己,成為自己,找回自己前進的方向。

炙熱的太陽灑在整齊的稻浪裡,帶著鹹味的海風穿過每個漁人,望著遠方夢想中美麗居所的孤鳥,在火光四射的製造所裡、溪流原野間,總是蘊藏著神秘動人的生命力,有著宏偉壯麗的美感,更蘊含著崇高的精神內涵。

在用色與運筆間表現當下情緒,在每一幅作品裡承載著一段記憶,體現著一種心境,也是生命狀態的一種紀錄。心中形象的投射,不固定使用一種方式技法創作,因應心境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創作應該是活的,是生命不斷的演繹變化、思考想像創造出來的結果,創作形式也應配合內在意義與情感而有所變化。

在生命時光的河流裡,體悟自然與生命的悸動,化為最單純原始的創作養分,傳達情感、生命和情緒的共鳴。


- 藝術家介紹 -

童武義,出生於新竹縣,台灣師大美術系研究所碩士班畢業。擁有豐富的個展經驗與美展獎項,獲獎無數,技法紮實。他以人文寫實的畫風,描繪人際之間的情感流動,寫生藍領階級的勞動現場,刻畫本土島嶼風情。早期以水彩創作而知名,疊染描繪具象自然風景,其後融合蛋彩與水彩技法,追求風景中深邃豐富的層次,呈現靜謐動人的生命之美。

- 童武義簡歷 -

2019 美術系研究所碩士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台灣

【個展】
2018 「原初」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美術館,新竹,台灣
2016 「二月人間」日帝藝術,台北,台灣
2013 「心之東境」榮仁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南,台灣
2013 「島嶼境觀」博藝畫廊,台北,台灣
2011 「大地觀物」榮仁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南,台灣
2010 「島嶼風情」新竹教育大學竹師藝術空間,新竹,台灣
2008 「美麗心世界」新竹市文化局梅苑藝廊,新竹,台灣

【獲獎】
2008 台北縣美展水彩類 (全國組) 第一名
2008 溫世仁百合獎全國寫生比賽 銀獎
2007 溫世仁百合獎全國寫生比賽 銅獎
2006 桃源美展水彩類 第三名
2005 新竹美展油畫類 竹塹獎
2004~2006 新竹美展水彩類 竹塹獎
2004 58屆全省美展水彩類 第三名


- 展覽資訊 -

童武義個展 Tung Wu Yi Solo Exhibition

展覽日期:2022 / 10 / 26(三)– 11 / 26(六)
展出地點:交大藝文空間

開幕茶會/藝術家導覽:10/29(六)14:00


- 參觀資訊 -

開放時間:週一~週五 10:30 – 18:30/週六 10:30 – 16:30
展場地址:新竹市大學路 1001 號 陽明交通大學 交大校區浩然圖書館 B1 藝文空間

洽詢電話:(03)513-1233


- 辦理單位 -

主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藝文中心
贊助單位:台灣交通大學校友總會、財團法人交大思源基金會

軟韌性~陽明交大應用藝術所30週年特展

Soft Resilience – 30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of Institute of Applied Arts, NYCU

軟韌性

陽明交大應用藝術所30週年特展

Soft Resilience – 30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of Institute of Applied Arts, NYCU

技術演進的浪潮逐漸將世界融合為一個整體,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生物科技、機器人學等新興科技所產生的變革,改變了人類群體之間的互動機制,使連結變得更加緊密,同時也影響了人類與自然的互動關係,使其成為緊緊相扣的複雜系統—而複雜系統中的非線性理論意味著人類的行為既使再微小也有可能對社會及自然環境造成巨大的變化—現代人們逐漸意識到這點,因而往復於破壞與再生中找尋相應的機制,細膩地探索框架外的解決方案,調整自身並回應世界的變動。

1970年代工程師暨發明家詹姆士.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與微生物學家琳恩.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於當時以達爾文演化論為基礎的學界中,不畏批評提出蓋婭假說(Gaia Hypothesis),認為生命物種不只適應環境,更塑造環境為複雜並自我調節的系統,促使人們以不同視角思考環境與個體的互動關係。

當前地球氣候的急劇變遷與資源的短缺,啟發了人們發展兼顧生計與生機的永續設計;因政治強權角力而掀起的戰亂,推動人們對於總體經濟模式的改變與調整;疫情在物理上劃分了交流的藩籬,卻促使人們創造出更多與廣闊世界連結的方法。

全球多向度的複雜議題帶來的種種困頓,卻也顯示微小的事件足以累積、刺激個體並改變一個世代,而讓群體得以在巨變的時代中站穩腳步的能力,我們稱之為「軟韌性(Soft Resilience)」。軟韌性是透過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所湧現的特質,使群體以去中心化的結構快速回應周遭環境並自我重組,成為有如神經網絡般的有機體。

而展覽《軟韌性》作為呈現應藝所歷時性有機體的場域,演示在三十年的遞變流轉下,應藝所中的個體在系統中如何相互依存,以共生、互利與合作為基礎,不斷重組、再生為一個動態的整體,為變動的世代提供充滿可能性的想像與實踐,並持續引發更多的反思與迴響。


- 展覽製作團隊 -

指導老師|劉辰岫

行政總籌|

展覽總監:湯景光
活動場運:鄒玟珊

學生策展團隊|

總召:陳芷渝.羅怡婷
內容企劃組:翁子馨.黃靖雅.楊雅儒.林貫勻
場佈組:張政凱.陳勤旻.黃翊.徐珮寧
美宣組:莊士頡.黃歆雅.周小詣.張郁卿
公關組:楊舒云.黃筱晴.黃怡川.賴以琪.郝從恩
攝影組:游婷雯.黃偉浚.何郁軒


- 展覽資訊 -

展覽日期:2022 / 9 / 22 – 10 / 18
展出地點:交大藝文空間

開幕茶會:9 / 22(四)13 : 00
導覽兩場:9 / 22(四)14 : 00 、 10 / 1(六)14 : 20


- 應藝之夜 -

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今年(2022)已成立了三十年,為紀念這重要的里程碑,特別舉辦此展覽系列活動-應藝之夜,邀請應藝所的傑出校友們,包括多位著名設計師、策展人、教授、執行長、館長等,以隨性但不隨意的方式,分享這些年在各業界所經歷豐富又寶貴的經驗,讓參與活動者與在校師生快速認識彼此、互相交流彼此想法的輕鬆小晚會。

微醺的記憶倉庫裡交織著木檜香氣,一同享用簡單飲料點心,於仲夏夜晚,一起圍繞應藝所30週年間的回憶,彼此交流設計創作與職業理想。

📍活動形式 :

活動原型參考Pechakucha的快問快答模式,Pechakucha 本⾝意義為⽇語「閒聊」的意思,由兩位建築師所發起。邀請講者以20張照片,每張照片20秒的簡報輪播的⽅式,控制每位講者6-7分鐘左右的分享時間,讓交流和分享節奏更明快輕鬆。

📍活動時間:8 / 20(六)18 : 00 - 21 : 00
📍活動地點:台北記憶倉庫(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265號)

📍講者名單:(應藝所所友按姓氏排序)
✷ 東喜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設計東京》作者 | 吳東龍
✷ 獨立策展人 | 高森信男
✷ Meta Reality Labs 產品設計師 | 唐聖凱
✷ 104資訊科技 設計長 | 曹訓誌
✷ 禾本應用設計總監 | 許秀涵
✷ 導演、藝術總監 | 紀柏舟
✷ Senior UX Designer at Canyon | ex-IBMer | 張詩典
✷ 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 黃巧慧
✷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教授 | 曾鈺涓
✷ 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系教授 | 鄧建國
✷ Ta Chung Design 設計總監 | ​​​​​​​劉大中
✷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 駱麗真

更多活動資訊請上展覽FB粉專查詢:
FB: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應用藝術研究所NYCU IAA


- 參觀資訊 -

開放時間:週一~週五 10 : 30 ~ 18 : 30/週六 10 : 30~16 : 30 (10 / 10 國慶連假休館)
展場地址:新竹市大學路 1001 號 陽明交通大學 交大校區浩然圖書館 B1 藝文空間
按讚成為藝文中心FB粉絲:NYCUArtsCenter
洽詢電話:(03)513-1233


- 辦理單位 -

主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藝文中心、應用藝術研究所
贊助單位:台灣交通大學校友總會、財團法人交大思源基金會、台北記憶倉庫